<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政府工作报告》摘登:今年重点做好以下8个方面工作

          (一)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为新时代追赶超越高质量建设“三市”增添后发优势。

          突出靶向施策、精准发力,高质高效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坚持目标标准,贯彻精准方略,确保剩余8个贫困县区摘帽、518个贫困村退出、11.8万贫困人口脱贫。突出抓好产业扶贫,扎实推进“七大行动”,大力发展“5+X”特色产业,健全带贫益贫长效机制,让贫困群众在产业链上稳定脱贫。深入推进基础设施和“两房”建设,9月底前,所有贫困村的安全饮水、村组道路、农网改造、网络覆盖、标准化卫生室全面建成达标。统筹抓好行业扶贫,推进健康扶贫“汉中模式”再升级;资助1.7万名贫困家庭学生;续聘5000名生态护林员;保障好7.6万特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深化通汉扶贫协作和社会帮扶,加速推进227个协作项目,落实国企合力团10个帮扶项目,组织600家民营企业、300家社会组织参与扶贫。落实好“1+10”配套政策,市财政安排1000万元以上的深度贫困县专项扶贫资金,每个深度贫困村整合涉农资金不低于500万元,全力支持略阳、镇巴两个深度贫困县和110个深度贫困村脱贫退出。持续推进志智双扶,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扎实做好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问题整改。巩固提升脱贫成效,妥善解决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群众缺乏政策支持等新问题,防止贫困人口返贫。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四个保卫战”,出台秦巴生态保护治理实施意见,全面推行“山长制”,持续深化秦岭生态环境专项整治,严厉查处违法搭建、排放、采挖、砍伐等行为;启动平川县大气和水质动态监控项目,坚持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六措并举,消除常规气象条件下的重度污染天气,确保中心城区空气优良天数不低于290天;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扎实开展最美河湖修复行动,抓好汉江、嘉陵江流域环境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加强水源地保护,确保全域水质保持优良;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和负面清单,抓好重金属、固体废物污染等综合治理,确保土壤污染“零增量”“减存量”;3月10日前全面完成“大棚房”清理整治。系统治理生态,充分发挥生态修复公司作用,抓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尾矿库和矿山弃渣综合利用、河湖清淤疏浚等工作;积极开展国土增绿行动,持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保治理和重点区域绿化;深化“三保三治”,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防治;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设立耕地保护基金,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出台生态文明建设指导意见,推动环境保护从被动监管向主动优化转变。全力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着力打造汉江干流百公里生态景观和生态经济廊道。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防控政府债务风险方面,加强政府债务管理,规范政府购买服务,建立政府举债负面清单制度,实行债务问题倒查和终身问责;推动政府举债行为向市场化融资转变,用足用好政策,以市场化手段谋划和运作项目,善发力、巧用力,堵后门、开前门,坚决遏制增量、妥善化解存量。防控金融风险方面,规范政府性融资平台和政府投融资行为,深化金融市场清理整顿,建立非法金融监测预警平台,坚决打击非法集资、金融诈骗、恶意逃废债务等行为。防控房地产领域风险方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完善土地、税收、金融、住房公积金等政策,健全住房市场和住房保障体系,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和购房行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二)聚力推进项目建设,为新时代追赶超越高质量建设“三市”打造“四梁八柱”。

          根据区域特点,依托资源禀赋,深挖潜力、整合资源,做大存量、引入增量,力促项目大突破。全年实施重点项目403个,年度投资811.4亿元。

          高起点策划包装。围绕“三大项目支撑体系”,聚焦“六个中心”“六个生产交易中心”“六大产业集群”建设,坚持规划拉动,引进专业团队,用大产业、大园区、大基地理念,重点在高端装备制造、新兴产业发展、新型能源利用、生态旅游开发和基础设施提升等方面,精心策划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特别是投资百亿元以上的支柱型项目和延链补链强链的产业类项目,为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大力度推进建设。严格落实项目动态管理和“五个一”工作机制,坚持领导包抓促动、集中开工牵动、示范引领带动、考核倒逼推动,力促陕西首铝铝合金模板系统、勉县超级电容电极材料等64个收尾项目全面竣工,神龙药业功能食品、圣水大鲵产业示范园、西镇高速、镇巴星子山隧道及引线工程、引汉济渭等150个续建项目加快推进,陕飞公司特种飞机生产线、启迪科技城、汉中机场改扩建、青海至河南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汉中段等97个新开工项目尽早启动,天坑开发、天和防务、君毅航空产业园、燃气热电联产等92个重大前期项目取得突破。

          全链条服务保障。着眼项目建设全过程,树牢服务理念,优化服务环境,提供“一条龙”“保姆式”服务。深化政银企合作,发挥投融资平台作用,激活民间资本;积极争取专项债券,规范PPP项目运作,拓宽项目融资渠道。健全土地大收储制度,用好占补平衡、增减挂钩政策,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全力保障项目用地。严厉打击恶意阻工、强揽工程等行为,净化项目建设环境。

          多渠道招大引强。坚持高水平规划引领,聚焦国际国内500强、行业100强等重点企业,瞄准京津冀、长三角、港澳台及关天、成渝、江汉经济圈等重点区域,用好“汉商”回归政策,做好第四届丝博会主题市参展工作,办好陕南绿色循环合作交流活动,借助陕粤港澳经济合作周等平台,强化精准招商、专业招商、产业链招商,着力引进一批大项目、大企业、大集团。特别要突出产业生态的建立完善,重视引进融合特点明显的新业态项目;跟踪衔接益海嘉里、启迪控股、惠威科技、华强方特等重点企业,力促合作项目取得突破。全年引资到位808亿元、增长10%。

          (三)提质增效壮大工业,为新时代追赶超越高质量建设“三市”做强骨干支撑。

          聚焦新旧动能转换,完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积极构建现代工业体系,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年实施重点工业技改项目50个,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765亿元、增长12%左右。

          加快转型升级。大力实施“产业+”战略,推进中国制造2025汉中实施方案,加快支柱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集群化迈进。装备制造方面,强力推进民用货机、运X飞机生产及总装扩能配套、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项目,壮大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现代材料方面,积极推进产品换代、生产换线,加快推进汉钢短流程炼钢工艺改造、有色全产业链材料园、汉圆装配式建筑等项目,促进钢铁转型、有色做强。高品质食药方面,以产业链规划为引领,发展有机产业和中医药产业,振兴“白、黄、黑”酒业,做大“公主”品牌,加快天谷药业中药材加工及物流、汉江药业高端原料药新区、通城食药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提升食药产业竞争力。新兴产业方面,深入实施“5353”培育工程,全力推进京东电子商务运营及物流结算中心、中航电测智能应变式传感器与核心芯片智能制造、移动ICT数据中心等项目,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成长。新型能源方面,推进镇巴天然气、南郑页岩气勘探开发,加快LNG分布式能源、宁强至汉中天然气输气管道、中环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建设,推动氢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

          做优产业链条。聚焦六大产业,突出市场导向,强化项目支撑,积极培育行业龙头企业、节点支撑企业、上下游配套企业,健全技术创新、供需链接、要素保障、组织服务等延链补链机制,全力打造航空装备、汽车制造、工具仪表、新型建材、有机食品、中药材等若干高端产业链,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启动实施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放宽市场准入、完善行业标准、创造良好条件,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研发设计、融资租赁、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服务。强化平台支撑。全面落实工业稳增长措施,加强重点企业运行协调和跟踪监测,用好工业发展专项基金,撬动社会、产业和金融资本向实体经济聚集,推动骨干企业扩投资、稳增长。统筹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有机融合,加快建设4个千亿级骨干园区和8个百亿级县级园区,做强产业平台支撑。出台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设立5亿元的民营企业纾困基金,降低融资、用地、物流等成本,促进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搞好第四次经济普查。实施扶助中小微企业专项行动,全年新培育“四上”企业360户、市场主体2.8万户,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

          (四)大力实施乡村振兴,为新时代追赶超越高质量建设“三市”构筑坚实基底。

          认真贯彻中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征程上迈出新步伐。

          提升现代农业水平。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推进十大绿色农产品基地提档升级,确保粮油、茶叶、水果、蔬菜产量分别达到117万吨、4.25万吨、50万吨、250万吨。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支持大鲵、乌鸡等特色养殖,抓好田园综合体开发建设,着力打造现代农业园区。加快推动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高端农产品开发,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强化“三品一标”认证管理,用好资本和市场的力量,有效整合特色品牌,让“汉字号”农产品畅销国内外。毫不松懈抓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深化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创新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力争重点农业企业销售收入突破140亿元;依托京东云仓、社员网、农村淘宝等平台,深化农村电商全覆盖;高质量办好第四届中国有机农业大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和智慧农业,继续在一线城市设立汉中名优产品专营店、展销厅,举办系列推介促销活动,加快完善产加销链条,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突出规划引领、示范带动,打造2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坚持“一村一方案”,严格村庄规划建设许可,推进乡村综合整治。以建设“四好农村路”为重点,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重点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抓好10条美丽乡村风景线和市级示范村建设,共建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振兴乡村文化,弘扬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稳步推进农村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多种形式的“三权分置”模式,力争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比达到28%以上。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资源资产,壮大集体经济。深化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大力发展参股经营、委托经营等多种联合开发模式。充分发挥振兴乡村产业服务公司在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推动土地、资金、产业等要素向农村汇聚。加强乡土人才培养,鼓励支持各类人才领办创办经济实体。支持农业保险发展。帮助农民就地就近创业就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五)深度融合文化旅游,为新时代追赶超越高质量建设“三市”培育强劲引擎。

          围绕建设文化旅游强市,全力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促进三产消费持续繁荣。

          全域化推进。坚持市县(区)联动、点线面结合,抓好示范县创建,确保全域旅游示范市验收顺利通过。加快紫柏山、华阳、黎坪、青木川创5A步伐和南湖、龙头山、汉水源等景区综合开发,抓好天汉文化公园、龙岗文化生态旅游园区、西汉三遗址、国际研学小镇、张骞文化旅游园区、“秦岭四宝”旅游区、九昱汉水温泉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串珠式打造一批精品景点和精品线路。创新举办油菜花节、朱鹮国际论坛、丝路国际旅游合作论坛等品牌活动,强化宣传营销,提升汉中全域旅游美誉度。全年接待游客突破6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350亿元,分别增长15%以上。

          全业态融合。大力实施“旅游+”战略,积极吸纳西安、成都、重庆等区域特色旅游要素进入汉中,加快打造“汉家乐”品牌,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研学旅游、康体养生等新业态,推动旅游与文化、生态、农业、体育等深度融合,全业态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构建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格局,引领三产繁荣发展。

          全方位服务。树立以游客为中心理念,抓好重点景区旅游专线、游客集散中心、智慧旅游平台、旅游厕所等设施建设,打造多式联运、畅通高效、安全舒心的服务体系;积极开发特色旅游商品,严厉整治旅游环境,强化住宿、餐饮、出租车等行业规范化管理,提升旅游服务的人性化、精细化、标准化水平。

          全过程引领。深入推进“五个一”精品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设施,抓好市县融媒体中心建设,启动汉中广播电视台广电中心二期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推出《凿空者》《红色交通线》等一批文艺精品力作。深度挖掘地域文化,加强文物、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进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天汉文化广场等项目建设。大力实施“文化+”行动,用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培育壮大文化企业和新兴文化业态。坚持以文兴旅,借助“兴汉胜境”等平台,办好世界汉文化、汉学、汉语三场大会,不断扩大“汉文化”影响力。

          全维度带动。加快提升现代服务业,推动传统商贸线上线下融合,大力发展假日、会展、数字、共享经济,办好“中国汉中首届美食文化节暨地方土特产品展销会”“汉中O2O国际汽车博览会”等活动,培育汽车、养生养老、文化教育等消费热点,着力增强消费拉动力,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26亿元。

          (六)开放改革创新协同,为新时代追赶超越高质量建设“三市”激发蓬勃活力。

          以改革开放再出发为契机,以更大的魄力、更有力的举措,完善体制机制,激发动能活力。

          推动开放融合。大力发展“三个经济”,加快汉中机场改扩建和“155”产业集群公路建设,构建陆空互动、多式联运的立体交通网络;加强与京东、浪潮集团合作,建设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和区域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基地;高标准建设褒河物流园,梯次打造商贸、冷链、口岸国际等“五大物流园区”,加快汉中海关通关运行,促进发展要素在汉中汇聚融合、高效流动。全力引进大型企业集团在汉中设立分部机构,抓好苏陕产业“园中园”、西安“汉中飞地”及离岸孵化基地等平台建设,吸纳高端资源进入汉中。积极推动军民、央地和部省市融合,促进国企资金、技术、管理、品牌优势与汉中产业深度融合。支持装备制造、机械电子、特色农产品等优势产业抱团出海,不断提升经济外向度。

          深化重点改革。持续推进供给侧改革,推动落后产能、过剩产能和“僵尸企业”出清;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切实降低企业成本。深化放管服改革,坚持标本兼治,扎实开展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十大专项行动和三年计划,借助社会力量倒逼推进;组建市、县(区)行政审批服务局,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市县全覆盖和“证照分离”改革;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行“一网通办”等经验。深入推进投融资改革,出台投融资改革实施意见,健全市、县(区)政府性融资平台,加快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建成市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探索“财政+投融资平台+金融资本”等运作模式,盘活存量资金,撬动社会资本;积极争取各类金融机构在汉设立分支机构,扩大与各类基金及上市公司的合作,支持优质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推进信用信息共享,建立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奖补机制和信用背书机制,有效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积极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深化资源类产品和公共服务价格改革,出台科技、金融等资源要素汇聚的措施办法,助力现代产业发展。加快国企国资改革,完善“三重一大”决策机制,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稳步推进市县政府机构改革,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优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职能。

          坚持创新驱动。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抓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启迪汉中氢能与燃料电池工程技术中心,发挥西工大军民融合研究院、陕西理工大学、市绿色循环暨产业经济研究院和科技资源统筹中心等机构的作用,引入六大类产业研究机构,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在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方面,集中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提升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100户;新建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和科技服务平台12个。

          (七)全面提升城市品位,为新时代追赶超越高质量建设“三市”开拓广阔空间。

          坚持产城人景业深度融合,推进陕西最美城市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和能级。

          完善基础设施。全力推进中心城区美丽城市建设三年行动和“五个十大”重点工程,全年计划实施城建重点项目74个、投资230亿元。加快天汉楼、大剧院、经创中心、信息大厦、地下综合管廊、棚户区改造、重点镇“两厂(场)”、长林水源地等项目建设,启动实施中心城区雨污分流四年整治计划,着力补齐城市发展短板。巩固国卫、国园等创建成果,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加快国家文明城市创建步伐。

          推进精细管理。聚焦群众衣食住行日常需要,关注小事、注重细节、讲求实效,完善停车场、充电桩、公厕、人行天桥等便民服务设施,规划建设一批特色美食街、精品商业街、历史文化街,推进绿化亮化、街区改造、环境整治,加强人性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打造高效、便捷、规范的生活服务圈,让人们随处可以感受到灵动的人文气韵和浓厚的生活气息,让城市生活更便利、更舒心、更幸福。

          统筹区域发展。加快汉台、南郑一体发展、提升能级,推动城固、航空智慧新城产城融合、良性互动,支持洋县、西乡、宁强、镇巴循环发展、绿色强县,力促勉县、略阳转型升级、挖潜增效,鼓励留坝、佛坪一业突破、振兴乡村,协同抓好省市重点镇、文化旅游名镇、特色小镇建设,实现错位发展、板块联动、城乡融合。

          讲好汉中故事。坚持高水平策划宣传,深度挖掘“昨天”的历史文化精粹,全面总结“今天”的改革发展成就,充分展示“明天”的美好愿景,让全国乃至世界深入了解汉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全面完成第二轮志书编纂任务。深入提炼汉中城市精神,激发正能量、展示精气神,将鲜明的城市形象立起来、推出去。

          全力聚集人气。制定优惠政策和具体办法,叫响做靓“四个在汉中”城市品牌。聚焦“学研在汉中”,加强与中科创大、北京启迪等文化教育集团合作,全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兴办品牌教育,加快建设东辰外国语学校和北师大汉中学校;支持陕西理工大学建设,引入知名大学在汉设立分校;统筹推进公办学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实施名院名所引进工程,吸引高校、院所、企业资源,创建一批应用型研发机构,加快国际学生感知汉文化基地建设,积极举办国内外知名学术论坛,让汉中成为优教研学的首选之地。聚焦“医养在汉中”,多渠道引进外埠资源,创办一批高端医养机构,大力发展康体健身、医养结合等产业,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建成一批示范项目,把汉中打造成“绿色康养胜地”。聚焦“旅居在汉中”,积极发展“酒店式公寓”“产权式酒店”,实现生活服务与异地对接,推动旅游向旅居转变,让更多人留在汉中、带来资源。聚焦“兴业在汉中”,坚持以优美愿景感召人、优惠政策吸引人、优厚待遇留住人、优质环境待好人,拿出最优质的资源吸纳高端人才和客商汇聚汉中;推行“孵化+创投”等模式,搭建创业创新平台,让“打工一族”早日回归,让更多人在汉中放心创业。

          (八)全力以赴改善民生,为新时代追赶超越高质量建设“三市”凝聚强大合力。

          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健全完善社保体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开展稳就业精准帮扶行动,统筹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3.3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70万人。健全企业职工养老省级统筹制度,稳步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全面落实低保提标和高龄老人补贴、残疾人优待等政策;加大社会救助力度,有力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做好农村“三留守”人员、城镇弱势群体关爱服务。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加快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新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36个、省级标准化社区8个,提升改造27个城乡社区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公益事业。认真落实优抚安置和保障待遇政策,切实维护退役军人合法权益。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高度重视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和农村学校师资水平下降、学生流失严重等公办教育短板问题,加大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力度,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加快农村寄宿学校、小规模学校和中心城区学校建设;推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着力解决“大班额”、“择校热”、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等问题;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积极开展省级标准化高中创建,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抓好质量提升“316”工程教育督导评估,创建10所省、市教育质量提升优质学校。创办特色职业教育,规范社会力量办学,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深化教师队伍改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落实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等政策。

          加快健康汉中建设。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编制完成《健康汉中2030规划纲要》,推进健康城市、健康县城和8类“健康细胞”示范建设,提升城乡居民健康素质。持续深化以支付方式为抓手的医疗医保联动改革,全力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抓好“互联网+医疗”试点,完善120急救服务体系,健全分级诊疗、药品供应等制度。深入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计划,健全医疗服务对口帮扶体系,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服务。推进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严格落实公共场所禁烟措施。加快十四届全运会汉中场馆建设,建成170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办好全省第二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和“一带一路”国际摩托艇公开赛,精心组织开展群众足球及校园足球系列联赛。

          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措施落实年”活动,推进双重预防机制,落实“一企一策”措施,加强非煤矿山、道路交通、危化品等重点领域的专项整治,有效遏制较大事故,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强化食品安全源头治理和药品安全监管,每个县区打造5至10个食品安全示范街区或示范商圈,全力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学习推广“枫桥经验”,推进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充分发挥群团桥梁纽带作用,深化“七五”普法和“法治汉中”建设。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抓好积案化解和重要节点信访工作,有效控制进京非访和赴省集体访。加快“智慧城市”和“雪亮工程”建设,完善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为重点的严打整治行动,严厉打击“盗抢骗”“黄赌毒”等犯罪。统筹做好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等工作。

          在全力做好以上8方面的同时,今年突出办好两个方面的大事和实事。一是建成“十大工程”,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成立工作专班,强力推动落实,确保全市脱贫摘帽、汉江干流综合治理全线竣工、阳安铁路扩能改造竣工通车、高铁站南北广场及综合交通枢纽投入使用、兴汉新城文化旅游景区开园、天汉文化广场天汉楼落成开放、陕飞运X飞机系列项目投运、汉钢短流程炼钢工艺改造工程投用、褒河物流园扶贫开发绿色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等建成、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等一批城市基础设施竣工。二是办好“十件民生实事”,更好顺应人民美好生活向往。新建农村公路350公里,实现行政村100%通沥青(水泥)路;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280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0%以上;9月底前,“十三五”期间确定的14.7万户易地扶贫搬迁和今年2317户危房改造任务全部完成;加大中心城区“断头路”改造力度,在抓好汉宁路、金华路等14个在建项目的同时,再启动实施至少10个项目;新(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100所;延伸“互联网+健康扶贫”创新应用,各县区建成移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系统;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演出1400场次,演出覆盖60%以上的行政村;创建100个就业示范基地和100个社区工厂,让10万名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扶持发展民办养老机构6个,新建日间照料中心20个、农村互助幸福院100个,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达到39张;市县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70%以上。